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承载力(矿产资源开采与生态修复方案)

发布时间:2024-08-14

地球上的资源还能用多久?

1、地球资源的使用寿命估计在200到250年之间,但这一数字基于当前的消耗速度和可利用的资源量。 目前,部分国家的资源消耗量巨大。如果全球都以美国的消费水平为准,那么我们仅需五个地球的资源即可维持当前的生活方式。 在这些国家中,发达国家占据了大部分,它们的人均能源消耗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2、地球上的主要资源和能源来源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目前全球已探明的可利用石油储量约为1万亿桶,预计可供应45至50年。 天然气的储量大约为120万亿立方米,预计可使用50至60年。 煤炭的储量达到1万亿吨,预计可供人类使用200至220年。

3、以资源来讲,目前石油,矿产等资源预测可供人类使用100-200年,但事实上有不少矿产资源是可再生的,没有了煤石油等能源人类可以采用新的能源,目前这方面的技术正稳步发展。

关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几个问题

1、统筹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关键和前提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这也是自然资源行政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目前,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够,实际工作还比较薄弱,应当加强研究并付诸实践,首先把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作为国土规划的基础性工作,因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科学规划的基础,而科学规划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2、进行环境承载力研究就必须分清环境承载体和环境承载对象,并计算出环境承载体的承载率,即承载体、承载对象[2]和承载率是进行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三要素。 1 承载体 自然环境承载体,又叫第一环境承载体——由生命支持系统和物质生产支持系统组成。

3、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是当前研究的三大核心,尽管定义各异,但都反映了对环境容量和人类活动限制的探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80年代提出资源承载力,定义为在保护社会文化准则的前提下,一个地区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4、优点: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正在广泛兴起,相应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为关键环节。计算方法逐步由静态分析走向动态预测。现代技术如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逐步应用到承载力的研究领域中。

5、一是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与内涵界定仍不很清楚。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能力理论体系的深化、评价和指标体系、定量分析问题,以及如何客观评估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力的影响、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能力统一考虑等问题,都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二是方法论上的研究明显不足。

城市综合承载力与哪些概念紧密相关并影响城市竞争力?

城市综合承载力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二者被视为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概念。在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矛盾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它们共同探讨经济发展与环境、人口与资源的平衡问题。承载力被视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其提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条件,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阶段性目标,就是在不同阶段制定切实可行的短期目标,引导经营城市工作深入开展,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远期目标,是要把城市建设成有特色、有影响力、有文化内涵、有竞争力,城市与环境达到充分的协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强调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

城市核心竞争力较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对城市的发展更具深远影响。 它具有独特性、扩展性、积累性和耐久性,由城市运行控制能力和城市持续发展能力组成。

城市综合增量竞争力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状况密切相关 2018年,中国城市综合增量竞争力与第三产业占比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且相较于那些产业结构较低的城市,这种正向相关关系在产业结构层次和水平普遍较高的城市更为突出。

矿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内涵

1、矿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的目标是确保矿山建设活动对环境景观的损害最小化。这不仅需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组分,还需要具备合理的格局。相同的组分由于格局的合理性不同,可以增强或减少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

2、矿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即确保矿山建设活动对环境景观的损害最小的状态,不仅需要一定数量和质量组分,它还需要具有合理的格局,同样的组分由于其格局的合理性不同,可以加强或减少其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矿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是矿区土地利用安全从土地数量安全转向土地功能安全的实现途径。

3、构建矿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就是要建立“以景观生态元建设为核心,以生态廊道保护为重点,以各矿区建设区为生态斑块,以外围农田、林地为生态基质”的良性循环的矿区生态系统,营造空间开阔、绿地率高、空气清新和宁静的生活及发展环境,实现区域空间拓展的生态安全保障(图3)。

4、基于对土地自然演变规律的认识,为确保矿区自然生态系统景观结构的有效性,在土地利用安全格局中,确定自然生态系统的景观格局是首位的,人工生态系统应该受到一定的引导和限制。

5、丘陵矿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研究 式中:Q(R,t)———总资源量变化;R(t)———系统在时刻t的资源配置量;m(t)———累积灾害损耗率;N(t)———系统产出量;V(R,t)———单位产出所需的资源量;φ(t)———突发灾害的概率;α———转换系数;C(t)———理论产出量。

6、矿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调控目的是构建一个全社会参与的具有系统功能的生态矿区,提高社区的环境质量,使矿区土地利用达到对内共生,对外协调,建设和谐的人居环境。通过空间格局的调控与管制,达到排除干扰源影响,如人类社会经济的驱动等。

统筹协调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

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开发协调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 地质找矿部署要服从于、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要以资源环境价值理论指导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资源环境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对立统一于资源环境。

~2012年,调研组先后在赴西藏、河南、海南开展地质找矿新机制实施情况调研的同时,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如何协调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

对矿产资源关乎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惠泽民生、代际补偿作出法律规定;明确以生态文明建设统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作出与《物权法》相适应的矿业权用益物权相关法律规定,形成新形势下矿产资源保护与矿业发展的法律保障。 建议对现行征收资源税费的办法进行调整。

区域地质环境压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

1、区域地质环境压力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层次构成,分别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子指标层。目标层为单一目标——区域地质环境压力指数。准则层有2个子目标——资源开发压力指数和环境污染压力指数。指标层由10个指标构成,子指标层由32个子指标构成(表4–1)。

2、集成物质流分析与生态足迹方法,构建区域地质环境压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对国家尺度与省域尺度的地质环境压力进行估算,分析地质环境压力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规律。(4)基于地质环境压力评价结果,提出地质环境调查建议和地质环境管理对策措施。

3、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主要步骤为:分析影响城市地质-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确定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模型与评价方法;研究区单元划分,确定每个单元的指标值;进行评价,完成地质-生态环境质量区划图。

4、由于影响地质环境质量的因素比较多,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这里采用目标分析法来确立评价指标体系,即将目标分解,直到子目标能够用定性或定量的独立指标来表征为止。

5、评价模型是一种定量化分析模型,它利用数学模式去描述系统诸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一定的演算方法,给出定量的结果。评价模型的分析对象是评价指标集。廊坊市城市规划区城市综合地质环境问题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可用图4-2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