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矿产资源开发的论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4-12-19

低品位、共伴生矿产、矿山固体废弃物及尾矿综合开发利用的论文

综合利用率低。我国大部分矿产资源的综合回收率一般都在30%~50%左右,一些个体采矿回采率不到10%,资源浪费严重。 高附加值产品少,缺乏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国尾矿在工业上的应用,大多数停留在对尾矿中有价元素的回收上,高档次高附加值的尾矿产品极少。

同时,在采矿过程中,要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设计,以矿山固体废弃物作为采空区的充填物,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也减少了矿山固体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世界各国每年排出的尾矿量约50亿吨,我国矿业固体废渣年排放量达12亿吨以上,累计堆积已达200亿吨,占地5万公顷,而且随着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程度的提高,矿石可采品位的相应降低,尾矿量还会增长。尾矿、废石的大量排放堆积,污染环境、占用土地,每年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 尾矿,从表面上看,属于被丢弃的废弃物。

张兴辽论文

通过与多位学者合作,张兴辽在多个国际科学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其中包括SCI收录期刊,涉及恐龙化石、地层学、古生物学、矿产资源开发等研究领域,显著提升了中国地质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因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各刊不尽相同,投稿前作者应注意杂志稿约的有关规定,至少得先看看有关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如何标注的,以了解有关期刊的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以免出错。许多作者投递的稿件书写格式包括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与杂志所要求的不同。

合理开发矿产资源的必要性

因此,在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一是要注意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对当地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尤其是地下水)的污染,同时,要注意对矿区的绿化和还原,保护当地的土地资源。并且要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调整和优化矿产资源开发结构,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开发,增强矿山企业的竞争力。 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布局,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划定各类矿产资源规划区。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的必然要求 循环经济是实现矿产资源最大效益的必然要求。

因此,在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必须注重环境保护,控制污染物排放,减少对当地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尤其是地下水)的污染。同时,要重视矿区的绿化和恢复工作,保护当地的土地资源。此外,还需提高科技水平,优化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可持续发展。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宣传教育,让人们了解矿产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它们的必要性。 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法规。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来限制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并确保这些活动不会对环境和社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推广绿色技术。

采矿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论文

1、因此中国采矿工程应注重人才培养,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高生产率、高经济效益,将原有体制中存在的弊端作为研究对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讨出具有长远发展价值的安全制度,推动采矿工程发展壮大。 2采矿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分析 1采矿工程中的技术问题 技术水平低下是采矿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年,柴建设的研究涉及露天矿边坡稳定、难采矿体开采、边坡稳定性分析以及爆破震动影响等多个领域。 直到2005年,他的研究依然前沿,探讨了企业安全文化、事故应急救援、社区安全建设等问题,以及安全学科的工程化问题。

3、对于采矿工程与矿山安全面临的问题,陈教授强调以矿业工程为根本,推进新理论、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探索,服务于国家资源绿色智能开发。

4、探讨安全管理在煤矿采矿工程中的应用效果。 研究建筑施工中的安全管理与控制策略。 提出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对策。 研究加油站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安全管理论文题目(二) 探讨如何提升安全管理中的安全素质。 研究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实践与应用。

5、采矿和选矿过程中生成的有毒气体、废水、废石和粉尘等物质以及噪声和振动等因素,对环境、土地、大气和水质等造成危害,一直是人们关心的课题。各国研究环保问题中进一步提出了资源的长期利用问题,特别着眼于废渣、废石、废液的重复使用、破坏后土地复用等。制订强有力的法律,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矿山环境。

6、论文[11]至[20]涉及紧邻隧道上方土石方开挖的控制爆破技术、基于DATAMINE的三维采矿工程可视化建模技术、岩体力学参数反分析的FLAC及神经网络方法、大直径深孔爆破参数研究、围岩稳定性评价、以及爆破振动监测与振速预测分析等。这些研究重点在于提高采矿和隧道工程的安全性和效率。

围绕贵州地理,气候,矿产,文化资源写一篇论文

土地资源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平原面积较小。农业用地资源有限,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05公顷。贵州生物资源丰富,有野生动物1000余种,其中黔金丝猴、黑叶猴等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森林覆盖率达50%,有大量珍稀植物,如银杉、珙桐等。

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2002年,省会贵阳市年平均气温为18℃,比上年提高0.3℃。从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

贵州的自然地理以其丰富的生态多样性著称,拥有世界自然遗产——荔波喀斯特地貌、梵净山和乌蒙山等壮观的山川景观,以及多样的植被,包括亚热带季风气候下的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和竹林。这些自然景观不仅为生物提供了丰富的栖息地,也是贵州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郑有业近年来发表的主要论文

1、在2006年,郑有业与团队成员在《地学前缘》上发表了关于西藏朱诺斑岩铜矿床特征及发现的文章。这篇论文详细阐述了该矿床的特点,并对其时代进行了约束,为地质学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见解。同样在2006年,郑有业等在《岩石学报》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西藏吉如斑岩铜矿床发现过程及意义的论文。

2、郑有业指导的硕士生中,有4人获得了“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项。近10年来,他发表了42篇论文,其中8篇被SCI收录,12篇被EI收录。他以第一获奖人的身份,先后获得了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项二等奖。他主持了19个国家或省部级重大项目。

3、郑有业近年来获得了多个重要的奖励和荣誉。在2004年,他凭借“西藏措美县马扎拉金锑矿控矿因素与成矿规律研究”的成果,荣获西藏科技进步一等奖,独占鳌头。同年,他荣获“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称号,展现了他在地质领域的杰出贡献。